求心篇 -- 吕洞宾
吕祖《求心篇》
【万善之源章】
帝君曰:
人之有心,如天之有日,
心之邪正,如日之升沉,
日升沈而昼夜分,心邪正而鬼神判,
故心者万善之源,而百行之所由出也。
【三教一理章】
儒曰「正心」。
道曰「存心」。
释曰「明心」。
心正则不乱,心存则不放,心明则不敝,三教一理也。
【求心之道章】
孟子曰「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!」
今之心若亡羊然,盖归而求之,
求心之道无他,屏诸幻想,除诸恶念,独置力于伦常而已。
盖屏诸幻想则心存,
除诸恶念则心明,
置力于伦常则心正而不乱,
圣贤仙佛,不外是矣!
【择善固执章】
至于屏除置力之道,则在择善而固执之耳。
择善之道,必本伦常,然必心中清净,无一毫杂念,火气不生,在在欢喜,自然心不忘亲,常存敬爱,推之五伦,莫不皆准。
常想圣贤之言,潜心理会,每闻父师之训,敬慎奉持,
见圣贤经传格言,爽然于目,见父母手泽口泽,惕然于衷。
见人善行,闻人善言,生企慕心。见人恶事,闻人恶言,生警醒心。
闻邪淫语而不移,见好子女而不惑,
当喜知节,当怒知惩,念兹在兹,与人为善,
与人有怨,辄思其好处以释之,中心有憾,辄思己过处以宽之,
人以非礼相加,无心报复,人以巧机搀夺,无心好还,
处繁华中有恬淡心,处贫贱中无怨尤心,
敬筹人托,以期践言,静思人恩,以图报称,
见人失意,生怅惘心,见人得志,生欢喜心,
见人才高,生钦服心,见人饥寒,生怜悯心,
见人勤劳,存体恤心,见人谬误,无非笑心,
见人珍异,无幸得心,见人富贵,无艳慕心,
不因势利而生趋赴心,不因衰落而生厌薄心,
不因贫乏而生茍且心,不因急迫而生险诈心,
见老成而生敬,见道德而知尊,
见人愚顽无礼而不怒,见人饮啖过节而不憎,
见人言语无稽而不厌,见人虚声恐喝而不惊,
见人有功,恒思所报,见人有过,恒想其难,
闻人有善而不疑,闻人有恶而莫信,
引过归己,推善与人,
受横不嗔,受谤不辩,
居常省过,行则阙疑,
久久变化,气质归于纯粹,方寸之内,有如冰雪,举念之间,无非忠信,上焉可以入圣成真而证果,下焉可以常保其福禄而荫子孙矣!
【心谋未善章】
茍或祭先不敬,事亲不诚,
父师教诲,口应心违,父母家庭,心疑偏爱,
兄弟叔侄,有欲而憎,天地鬼神,临财不畏,
闻善知悦,过后即忘,起念为善,未几即怠,
闻人有善,心疑不信,闻人有恶,心信不疑,
见方正而不恭,对老成而多慢,
心欲胜人,时生嫉妒,心惟利己,时生忿怒,
学未成而自负,事已误而自宽,
艰难辄起怨尤,富贵便生骄泰,
心图人物,而口却支吾,心服其人,而口偏倔强,
借财不得,遂若仇雠,欠债不还,反生怨恨,
才不及人而故欲傲之,识不逮其人而故欲非之,
心知己错而怙终,心议其非而面谀,
淫念、贪念、恶念、嫉妒念、媚世念,辗转不除,忿心、躁心、傲心、不平心、阴贼心,循环不已,
所谋未善,反恨人之不从,作事多乖,却恨人之不用,
见好子女辄生意恋,闻妇人声便尔心移,
作计欺公,起心害众,常怀阴险,自作聪明,
在在憎嫌,时时懊悔,
凡若此者,事虽未彰于言行,心先触怒于鬼神,罚在其身,毒流子孙,
【善恶之分章】
呜呼!
善恶之分,如丝染皂,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。
茍改过以为良,亦从凶而反吉,倘执迷而不悟,终怙罪而遭殃。
然而,善恶心生,吉凶心召。
茍正其心,则无适而非义矣!茍求其心,则无适而非正矣!
圣贤千言万语,不过于斯。
【知要存心章】
灵枢经曰「知其要者,一言而终,不知其要,流散无穷」。
所谓要者,行住坐卧,常存此心,在腔子里,自然杂念不生,自然举念皆善,天地鬼神,交相保护,凶灾恶星,无自而干矣!